守一存思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道德经》说养神就是要“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进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平经》中更是详尽地论述了“守一”和“潜心”,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欲长生不死,须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唐代司马承祯撰写《坐忘论》一书,认为养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安心坐忘之法”有七个阶梯:第一层叫“信教”,他说:“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第二层叫“断缘”,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第三层叫“收心”,司马承祯认为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须“塞其兑、闭其门”。第四层叫“简事”,因为道家认为身外一切皆是“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比如孙思邈就认为“多欲则志昏”,因此道家的养生就要求人们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第五层叫“真观”,收心、简事之后, “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第六层叫“泰定”,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第七层才叫“得道”,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而离乎万境的养神最佳境界。

“存思”也称作“存想”,也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其目的是使外游的神返回。如果按照道教的说法,“存思”还有接引外界五行诸神入人身中的作用。 “存思”之法也有一定的仪式程序,比如《存思三洞法》说:“常以旦思洞天,日中思洞地,夜半思洞渊,亦可日中顿思三真。”按照《存思三洞法》的介绍,要求之人入室东向,叩齿三十二通,瞑目依次思洞天三真,各咽九气,三真“下入兆身”中之“泥丸上宫”、“绛宫”、“脐下丹田宫中”,咽三洞气毕,仰念祝词;然后转向南,思洞地之皇君,感受“灵符”、“秘言”,仰念祝词;再转向北,思洞源之仙君,感受“宝符”,仙君“入兆身脐下丹田宫中”,思毕便仰念祝词;然后再转东向,叩齿九通,咽气九过。《存思三洞法》说:“子能行之,真神见形。”道教认为“存思”这个方法炼得好了,可以预知吉凶、去恶获福、长生成仙。

“守一”,即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一”或气,使它们常住于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精神完全,不致丧失。“守一”之法只是专注于“一”。《太平经圣君秘旨》中说:“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闲,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究竟“一”是什么?其解释不一。《太平经》说:“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认为这个“一”有姓名还穿着相应的“工作装”:“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