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华 玉皇,又称玉帝,通称玉皇大帝,在道教诸神中位序仅次于三清,在民间则被认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中国自殷、周以来,关于最高神天帝的信仰即已广泛流行。在先秦文献中,或称天、皇天,或称帝、上帝,或称皇天上帝、昊天上帝,都是指这个最高神。道教创立后,一方面把传统的天帝信仰纳入其神仙体系中,另一方面,又自创了其所信奉的最高神(先为太上老君,后为三清)。由于道教认为天有多重和多方,故不同的天各有其帝。道教经书中将这些天帝泛称为玉皇或玉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是华贵高洁、超凡脱俗的象征,故道教凡称神仙,其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帝曰玉皇玉帝,都是美称。六朝道经中,冠以玉皇或玉帝之名的神灵,有“高上玉皇”、“高上元始玉皇”、“高皇玉帝”、“九玄玉帝”、“紫虚玉帝”、“高圣玉帝君”、“至道玉帝”、“皇上玉帝君”、“太真玉帝”、“明皇玉帝”、“九阳元皇玉帝”、“玉皇帝君”等等。还有所谓“二十四玉皇”,据《太上三天经》等经,以为三清境三天各有八方八帝,共二十四玉皇。[1]由于道教所说的天界有不同层级,故而作为不同天界之主宰的“玉皇”或“玉帝”,其尊卑也就不同。《上清大洞真经》述三十九帝,首为高上虚皇君,次为上皇玉虚君,再次即为皇上玉帝君。《上清玉帝七圣玄纪回天九霄经》列高圣玉帝君为七圣之首,称七圣“受九玄之气,布位万真三十九帝二十四玉皇以部上清之宫,分气散灵以总兆民。”[2]则其地位在三十九帝二十四玉皇之上。陶弘景撰《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在第一中位“玉清元始天尊”之下,列“玉皇道君”,位居右位第十一;又列“高上玉帝”,位居右位第十九。[3] 在六朝道经中,北斗九星有时也被称作玉皇。《上清河图内玄经》卷上《九皇宝箓第三》说:北斗九星为九皇,第一阳明星号玉皇九晨君,第二阴精星号玉皇北上晨君,第三真人星号玉皇主仙华晨君,第四玄冥星号玉皇玄上飞盖晨君,第五丹元星号玉皇金魁七晨君,第六北极星号玉皇北晨飞华君,第七天关星号玉皇总灵九元北盖晨君,第八辅星号玉皇帝尊九晨君,第九弼星号玉皇帝真元晨君。[4]《云笈七签》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职位总主》所引《河图宝箓》,与此相同。《太上正一盟威法箓》所引《太上九一河图宝箓》,九皇名称与此稍异。另,在众多道经中,单列北斗第八星(辅星)为玉皇或玉帝。如上述《上清河图内玄经》即谓第八辅星,“为天尊玉帝之星”[5]。又如《洞真三天秘讳》说:“第八帝星精,名高上玉皇。”[6] 在六朝时期,道教虽已将三清确立为最高神,然而按照人们的习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天界的最高统治者理应为天帝。大概是考虑到人们的传统习惯,一部分道经开始把玉皇或玉帝从泛称变为特称,并将其神格提高,使之与三清联系起来。有的经书认为玉皇与元始天尊同时生成。如《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所收齐·严东注曰:“玉帝讳廊奕,治玉京玄台之中,与元始同生,为玄元之范,开灭度之门,教学仙之人也。”[7]有的经书径直认为玉皇即是元始天尊之别号。《上清太上开天龙?经》将元始天尊称为“至道玉帝”,卷四说:“生天元始,是称天尊,无上法王,号为玉帝”,[8]把元始天尊与玉帝合为一人。经中还称,元始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九号玉帝,十号陛下。[9]《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所收唐·李少微注以及《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均谓元始天尊有十号,第九号为玉帝。《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宝玄经》说元始天尊第九号为玉皇。《太上洞玄灵宝十号功德因缘妙经》也称元始天尊有十号,第六号为玉帝。并解释说:“玉帝者,位居玉阙之中,尊极万天之帝,凝然真性,妙相具足,巍巍荡荡,出众真之中,同星拱月,故称玉帝。”[10]还有的经书更谓玉皇为元始天尊之祖气。《灵宝自然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说,“天宝君(即元始天尊)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气也。丈人是混洞大无元高上玉皇之气。”[11]《道教义枢》卷二亦称:“洞真教主天宝君为迹,本是混沌太无元高上玉皇之气。”[12]《上清太上开天龙?经》则谓三宝君皆是“至道玉帝”的化身。经中说:“至道玉帝于龙汉劫时应为天宝大洞圣君,上生玉清十二圣天,当传圣道,而与郁单天帝九天丈人、禅善天帝九天真皇、须延天帝元始天王各教三天九品圣道;赤明劫时应为洞玄灵宝真君,次生上清十二真天,传于真道,而与寂然天帝元始先生、不骄乐天帝高上元皇、应声天帝虚皇玉帝各教三天九品真道;上皇劫时应为神宝洞神仙君,次生太清十二仙天,传于仙道,而与梵辅天帝万始先生、清明天帝紫虚帝君、无爱天帝太真五皇各教三天九品仙道,此是上圣而传其道也。”[13] 根据道经所载,我们可以肯定,玉皇(玉帝)在唐代已被奉为至尊天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太上太真科》说:“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无生无死,湛然常住。”[14]经中径称玉皇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别号或三世之一。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曰:“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15]又引《灵宝斋仪》云:“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现)在元始天尊。”[16]《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上也载有三代天尊说,但排列顺序及名称不同。该经卷上说:“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从上皇半劫已来,元始天尊禅位。”[17]与前一种说法相比,后一种说法看来更被普遍接受。《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即沿用了《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的三代天尊说。 由于道经中有玉皇天尊为现在天界之主的说法,故而唐代诗歌中频频出现朝谒玉皇的词句。如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云:“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18]韦应物《学仙二首》诗,其一云:“存道亡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19]白居易《梦仙》诗云:“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20]在诗人们笔下,玉皇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须向它朝拜,群仙犹如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随侍其左右。 两宋崇道,对玉皇的尊崇尤甚。宋真宗在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便导演了天书下降事件,声称赵氏始祖赵玄朗乃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受玉皇之命,降生世间,“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21]由于天尊下降乃是玉皇所命,故而真宗对玉皇大加奉祀。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闰二月,真宗召宰臣于宣圣殿,谒玉皇像。四月,即诏自今公私文字有言及玉皇者,并须平阙。五年(1012年)十一月,亲祀玉皇于朝元殿。七年(1014年)九月,上玉皇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真宗又自制崇奉玉皇的乐章,作《步虚词》以付道门。八年(1015年)正月朔,驾诣玉清昭应宫奉表奏告玉皇圣号。九年(1016年)八月,真宗亲刻玉皇圣号册文,召辅臣同观,自禁中具仪仗迎导赴大安殿,摹写刻玉。迨至宋徽宗,更于政和六年(1116年)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这后一尊号,与前者相比,关键在于将历代帝王祭祀的昊天上帝与玉皇大帝合而为一。这表明徽宗已把道教奉至国教的地位上了。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宋徽宗将道教的玉皇大帝与中国古代的昊天上帝崇拜合而为一,但是此后的历代皇帝并不认同,在其祭天盛典中,所奉祀的依然为昊天上帝。然而在世俗民间,则逐渐以玉皇大帝为至尊天神。 大约在宋代,道教开始构造玉皇大帝的身世。《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有玉皇修道证果的故事。略云:古有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净德、皇后宝月光老而无嗣,遂广陈供养,六时行道,遍祷真圣,半年后,宝月光皇后忽夜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初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太子幼而聪慧,长而仁慈,化及遐方,天下仰归。后国王告崩,太子治政,因俯念浮生,遂舍其国,入山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又经亿劫,始证玉帝。[22]在这个故事中,说到太子在成为如来之后,又经亿劫,始证玉帝,显然是为了抬高玉帝的地位,说明其道果远在诸佛之上。道经中这样讲,也是为了回击佛教对玉帝的贬低。佛教中人一般把玉帝看成是帝释,认为其尚在六道之中,未出轮回。道教对此当然不能认同。《皇经集注》即批评说,“世不详考,谬谓帝即帝释”。[23]又指出:“今之僧道世人,不观此理,妄以为玉帝有宫眷、有轮回,为二乘界。岂知诸天可尽,三清境大罗天无尽;诸天帝有轮回,玉帝不轮回。盖玉帝乃道身,道无穷,玉帝岂有穷乎?”[24]另,道经中以正月初九日作为玉皇大帝的生日,也不是随便定的。明代王逵认为: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盖推扩则可以通。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25]正月即一月,一是数之始,九是数之极,以正月初九为玉帝生日正是为了象征玉帝是宇宙一切的主宰。 道经中对玉皇之尊崇,有许多描述。如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的《上清灵宝》卷十《三界所治门·玄穹主宰》说:“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自三?之天胤三宝之皇胄,高出乾坤之表,生万物而不宰也。三才肇立,?清高澄,积阳成天,万汇之源,岂应无主?故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圣玉皇大帝。经曰:天真玉真,无色之境,梵行是也。自玄?而化生,居大罗之下,上清之上,掌四种民梵天,而尊于三界之上,是为天主,亦不得已而强名之也。治太微玉清宫。如太上弥罗无上天尊语,乃道门归美之辞。又太上开天执符御历等语,乃大宋上号,帝王尊之象也。”[26]玉皇大帝的地位虽然崇高,然而在道教中,其位序仍然在三清之下,在斋醮请神仪式中,总是先奏请三清,然而才奏请玉皇。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道家之徒欲仿佛教所为,“遂遵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27]面对儒家的批评,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皇经集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28]林灵真所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对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玉皇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说:“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29]意思是说,醮坛中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立庙奉祀玉皇,始于宋代。最初只是在皇室的宫观中供奉玉皇,后来各地宫观相继建有玉皇庙。当时的儒士对道教建玉皇庙,曾颇有微词,认为不合礼法。因为按古代礼法,只有天子才能祭天(上帝)。黄震在为平江府修和观撰写《玉皇殿记》时曾质疑:“礼惟天子祭天南郊,坛而不屋。道家者流谓天玉皇,屋而祠之遍州县。礼乎,否耶?”并进一步质问说:上天本来无形无象,道教为玉皇塑像,是拟天之象,还是把他当作人来看待?对此,道士张一雷解释说:“天亦气之为尔。自天而万类,皆气聚则成形,明之为人,而幽之为鬼神,夫岂有二理?……且昔梦诉于帝,梦得请于帝,梦至钧天帝所,或登天门入重者,彼皆何所指而言?故主宰之谓帝,其来尚矣,又岂吾道家者敢诬。”其辨解主要有个两论点:一,天乃气化而成,聚则成形,故可拟象。二,古人、古书多有关于上帝的记载,并非道教所杜撰。黄震对这一解释基本上是满意的,并对道教尊天表示赞赏,认为其神道设教,可端肃人心。他说:“老子之说本天,而凡鬼神事借之,甚者淫祠附庸,林立廊庑,春秋之箫鼓骈阗,往往不之正而之他,是又何为者?故丛于老子之祠者虽不一,余又独取玉皇殿之尊上帝。俨上帝之如在,肃人心之正敬,使天下崇饬香火者皆如玉皇殿之为,则亦庶乎足以裨世教。”[30]不过,直到明朝,仍有儒士对道教建玉皇庙或昊天宫表示惊异。如据《云门山新建昊天宫碑记》,有道士名王仲一者,请儒士陈珩撰云门山昊天宫修建记,陈珩“骇而疑,疑而诘之”,说,周礼大宗伯之职,以?祀祀昊天上帝,惟天子举之,王侯莫与,你怎么能够建昊天宫呢?王仲一回答说:“斯宫之建,俾人因宫以知天,因天以生惕,因惕以戢忒,其于警世摩俗,未必无补,有可益时,何泥旧章哉?”陈珩然其辞。[31]可见,儒家之士认为道教建昊天宫,虽然与古礼不合,然而从神道设教的社会功能来看,是有益的,故而也就默许了。明清以来,祭祀玉皇逐渐成为民俗。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圣诞,俗称“天公生日”。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斋醮仪式,成千上万的香客携带香烛、供品前往庙中祈福,称为“玉皇会”。有的地方在庆祝玉皇圣诞时,还举行“赛玉皇”的活动,即以比赛演戏、杂耍等文艺活动来酬神。又传说每年腊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出巡日,说这一天玉皇降临下界,亲自出巡考察人间善恶,以便赏善罚恶。是日,道观于子时举行迎接玉皇御驾的仪式。民间则上演玉皇出巡的活动,即抬着玉皇神像沿着街道或村庄巡行,一路上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此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四日,然后将玉皇御驾抬到当地的玉皇殿前焚化,称为“送玉皇”。 下面谈谈玉皇与四御、六御的关系。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一般为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癨。四御大概与道教经书的“四辅”说有关。因为三清对应三洞,故构造四御来对应四辅。四御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因为玉皇与后土均是在宋代受到皇帝的崇封后,其地位才得以确定。《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有“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32]的诗句,明确地提出了“四御”的名称。宋代王契真编《上清灵宝》将三清四御合称为“金阙七宝至尊”[33]。明清以来,由于玉皇的地位日益尊崇,有的宫观把玉皇提到四御之上,另将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癨作为四御,谓四御乃辅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天帝。现今北京白云观的四御殿即是如此。还有的经书以“四极天帝”为四御,即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西极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不过此说并未被普遍采用。 六御大概与中国古代的“”观念有关。《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二四有“昊天六御宸尊”[34]的说法。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卷三九在三清之后,列有昊天玉皇上帝、中宫紫微北极大帝、勾陈星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癨、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等六位天帝[35]。南宋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六在三清之后所列六位天帝名称亦同,但后三位天帝排序不同,分别为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癨。[36]《道门科范大全集》将三清六御称为“大罗九皇至尊”[37]。综上所述,从唐宋以来,玉皇大帝作为天界至尊的地位牢固地树立起来了。特别是通过《西游记》等文学作品,玉皇大帝更是家喻户晓。时至今日,许多人也许并不了解道教,但对玉皇大帝的名字是不会陌生的。玉皇信仰早已超出了道教的范围,成为民间普遍尊奉的至尊天神。 注释: [1]《道藏》第28册第40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 [2]《道藏》第34册第67页。 [3]《道藏》第3册第273页。 [4][5][6]《道藏》第33册第829—830页,第821页,第639页。 [7]《道藏》第2册第208页。 [8]《道藏》第33册第741页。 [9]《道藏》第33册第742页。 [10]《道藏》第6册第131页。 [11]《道藏》第3册第266页。 [12]《道藏》第24册第812页。 [13]《道藏》第33册第731页。 [14][15][16][17]《道藏》第24册,第723页,724页,724页,783页。 [18]《李白全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19][20]《全唐诗》第6册第2001页,第13册第4655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2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9。 [22]《道藏》第1册第697页。 [23][24]《道藏》第34册第632页,631页。 [25]王逵《蠡海集·鬼神类》,《四库全书》本。 [26]《道藏》第30册第730页。 [27]《朱子语类》第8册第300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28]《道藏》第34册第632页。 [29]《道藏》第7册第28页。 [30][31]陈垣编《道家金石略》第410—411页,第129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32]《道藏》第4册第628页。 [33][34][35]《道藏》第31册第38页,812页,609页。 [36]《道藏》第9册第405页。 [37]《道藏》第31册第7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