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芈月传看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

《芈月传》是时下流行的“宫斗剧”,剧情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电视剧不同于历史研究著作,自然有戏说的成分,否则也不会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了。不过《芈月传》多少还是反映了先秦时期巫术与原始宗教的某些形态。

在电视剧中,芈月一出生就厄运连连,起因是楚国太史令唐昧夜观天象,预测芈月是“霸星”,将来会成为一代“霸主”,结果芈月降生后被发现是女儿身。楚王听信谗言,继而认为芈月是不祥之人,唐昧也因占卜不灵验而被刺瞎双眼,遭到流放。

在远古时代便有男女巫师“觋”“巫”负责宗教祭祀活动,进入文明社会后,逐渐形成了主祭赞词的”祝”与负责鬼神尊卑次序的“宗”两种专业祭祀者,稍后又出现了“史”,都是司祭祀、事鬼神的人。在先秦,巫祝占卜或祭祀出现问题,常常有性命之忧。特别是官方的祝史如果不能胜任,罪可致死,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前520年)记载,齐景公生病,大臣们认为祭祀祖先和鬼神的祭品都很丰厚,但祷告不灵验,是祝史不尽责,主张把祝史杀掉以取悦神灵。此事在《晏子春秋》卷一中也有记载,齐景公被晏子劝阻,没有杀掉祝史。而在通常情况下,不灵验的祝史是会被杀掉或责罚的,《芈月传》中唐昧被刺瞎双眼就是一例。

云梦秦简甲种《日书》“衣”篇中讲到,在弦望之日以及五辰日不能够奏起乐器,五丑日不能够请巫师、作巫术,因为神灵在这个日期杀死了巫神巫咸。上古诛杀巫师的现象比较常见。先秦文献中,常常见到气候大旱,求雨时要“焚巫尪”。尪,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鸡胸。鸡胸的人仰面朝天,眼睛直视天,被认为是对上天的不恭敬,因为触犯禁忌,天不下雨。《山海经》中进一步把这类“目在顶上”的人神化为旱魃。《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夏天大旱,鲁僖公“欲焚巫尪”,被臧仲文劝阻。臧仲文从理性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

好在春秋战国以来,在宗教祭祀禳除仪式中杀人的现象日渐减少。除了逐渐减少诛杀巫祝异人的行为,人殉制度也逐渐废止。《芈月传》中,楚威王死后,芈月差点为其陪葬;秦惠王死后,芈月又一次差点成为人殉,这反映出先秦人殉的遗风。《孟子·梁惠王上》引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淮南子·说山训》也讲“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孔子大概认为是先有陶俑陪葬而后发展成为活人陪葬,所以诅咒“始作俑者”。但实际上是用人俑逐渐代替活人陪葬,“始作俑者”其实是大好人。在春秋战国之际,用陶俑陪葬久已流行,当时人们已经弄不清人殉与陶俑陪葬品的前后关系了。芈月死后也用大量的奴婢俑、歌舞俑和兵俑陪葬。

《芈月传》是“宫斗戏”,里面还充满了巫术诅咒、下毒用蛊等伎俩。比如“草鬼婆”就曾经给芈月下蛊,最后是老巫把蛊虫引到了义渠王翟骊身上,芈月才脱险。诅咒可以通过转移到他人身上而解除,这也是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观念。除了战时诅咒敌国外,当出现灾异,被认为会危及君主时,官方的巫祝会通过禳祭将灾害下移于臣子,不过春秋战国以来这种做法逐渐减少。如《左传》哀公六年(前489年)这一年有云彩像一群红色的飞鸟,围绕太阳三日,楚昭王派人询问周(主管祭祀、历数的天官),周说这对楚王很不利,但可以用禳祭把危害转移到楚国的文武大臣令尹、司马身上,不过楚昭王没有同意。这种通过祭祀巫术转嫁灾害的方式,一直到汉文帝时才下诏正式废止:“今秘祝移过于下,朕甚不取。自今除之。”(《史记·封禅书》)

先秦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抬头,人们开始反对淫祭,认为鬼神“惟德是依”,像《芈月传》中多次出现的少司命,就是主人子嗣、保佑小孩的善良女神,多次“保护”了芈月。而巫术与宗教活动中一些野蛮或不道德的做法在先秦时期也逐渐被取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