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全文和翻译的概论

《庄子》书分内、外、杂三部分,流传至今有三十三篇,作者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思想核心:一.摆脱外物的束缚与羁绊,或者说摆脱对外物的依赖,才能逍遥游;二.不追求名利,不需要智巧谋划;三.不争辩是非,不讲求仁义;四.不在乎功用成败尊卑荣辱;五.治国之道,无为自然,无私心成见,使物自喜。

《庄子》全文分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

外篇有《骈拇》、《马蹄》、《肤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 《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十五篇;

杂篇有《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 《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十一篇。

传统认为内篇是庄子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兼有庄子的门徒或后学所作。

一. 无束而逍遥

摆脱外物的束缚与羁绊,或者说摆脱对外物的依赖,才能逍遥游。

《逍遥游》摘录: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意思是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有欲求,虽然会得到满足感.但同时也会带来伤害,不如做那大树,没有用场也不会被砍伐,如些逍遥度日.

二.不求名设谋

不追求名利,不需要智巧谋划。哪怕是拥有天下的君王,跟保全德性的圣人神人至人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河神问北海神:“什么叫做天然,什么叫作人为?”北海神就回答说:“牛马长着四只脚,这叫作天然,如果给马套上笼头,给牛鼻子穿上缰绳,这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的东西来损害天性,不要有心造作而毁灭天理,不要追求名利而丧失精神,做到这一点,则为庄子认为的真人。

三.忽略是非仁义

不争辩是非,不讲求仁义。“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是非只是源自于每个人的成见,没有统一标准,无人能够评判。有是就有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争辩是非不如包容调和是非。

“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是非只是源自于每个人的成见,没有统一标准,无人能够评判。有是就有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争辩是非不如包容调和是非。

四.不论成败荣辱

不在乎功用成败尊卑荣辱。无用即是大用,成就和亏败通一。人一生的成败、尊卑、荣辱都体现在抬头与低头之间有人说:人生不过抬头和低头两种姿态。其实,人一生的成败、尊卑、荣辱,都体现在这抬头和低头之间。所谓成王败寇,荣辱没有定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五.无为自然治国

老子为什么特别强调“圣人”或君主应当“无为”呢?顺而不为才能达自然之性,因而不施才能畅万物之情。统治者如果去淳朴而用权谋,民风就会一天比一天奸巧诡诈;如果去宽厚而用严刑,社会就将越来越动荡混乱;如果去俭啬而尚奢侈,人民就会无以为生而铤而走险。这样,万物既不能得其正,百姓也不能安其生。物不能遂其性而人不得安期生,还能实现自然和谐的社会理想吗?戒贪欲、弃智巧、禁严刑、去奢华等命题都是君主“无为”这一原则的引申。

庄子思想的积极意义: 庄子视名利如腐鼠,尊重“性命之情”,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以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活态度,为国人开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的一条道路。

Similar Posts